“黄渊青:行动者的逻辑”个展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特别展出了跨越多年的手稿作品。

黄渊青,1963年生于上海,198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1987-1989年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绘画系,并长期生活、工作于上海。
“抽象艺术在中国是否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线索难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中国都市摩登样板的上海,在现代文化艺术小生境的营造上提供了不断被讨论的独特经验。”策展人王晓松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渊青尝试从现代思维的角度理解书法的内在意志,并将书法经验植入抽象创作,以“写”代“画”,持续探索书写性线条表现力。
2005年前后是黄渊青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时期。此前,他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一系列既定图形的变奏式研究,如三角、椭圆、心形、梯形以及不规则多边形等。这些图形都有着被多次描绘的边缘线,或实或虚,或轻或重,在点与线、方与圆等韵律中渐次生长,暗藏着他对书法艺术内在秩序的心得和隐喻。此后,他的用笔越来越奔放恣肆,图形的边缘线逐渐消失,融化在一片书写式线条的海洋之中,笔触疏狂不羁、节奏跳荡激越,汇合出一种以杂糅各类书体为骨,以色彩和空间为肉的全新抽象艺术形态。
展览学术主持李旭在“重叠的书写空间——黄渊青作品评述”中提到,书法艺术中向来有“笔笔相生”的说法,这种象征性的表述意味着毛笔在纸面上的每一次运动都是息息相关进而气脉贯通的,甚至可以说,入锋出锋、提按转折等书写的过程其实是环环相扣的,既有书写者的意在笔先,也有书写过程中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在黄渊青的自述中,可以间接地领会到这种被他称为“真相”的偶然性。他曾在笔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表达成为自然而然的呈现,而不是意志控制的结果”。创作过程中,他刻意减少主体意志的地位,让绘画逐步回归视觉本能的需要,让下意识的感觉引领画笔。“让再现和表现尽可能远离,自我才有可能被尽量地放大出来,最终达到呈现的目的。”
王晓松说:“此次展览,我们选择一些代表性作品并将它们与可追溯的思考‘动机’关联起来,呈现黄渊青以艺术为媒介不断‘试错’的过程和所采用的艺术策略,把艺术家的个人行为纳入一般抽象艺术的框架内审视。”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指尖办政务“长三角交政通”服务登陆交通银行APP
“你知道附近哪里有充电桩吗?”“您在我们手机银行APP上就可以查...
“电子竞技指导员”赋能电竞服务业创造就业新角色
5月21日,2023年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总决赛,上千万电竞粉丝关...
这是一个蹦跶着讲和听的故事会丨21读书汇·亲子悦
5月27日下午,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21读书汇·亲子...
重磅!兆驰晶显与诺瓦星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5月29日,全球Mini/MicroLED显示新标杆企...
精检细修确保暑运安全
为确保雷雨天气及繁忙暑运铁路行车安全,电气化局运管公司上海维管处...
科技点亮童年安全相伴成长弘扬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宿迁分公司积极践行央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