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沈阳举行。其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博和文旅活动纷纷亮相,一批文物挖掘与保护前沿“黑科技”惊艳登场。
在辽宁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上,一把千年古琴奏响了悠扬的旋律。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陈叙良,在会场讲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文物知识图谱应用支撑技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文物保护数字化应用场景广阔
为更好地保护这张唐代独幽古琴,湖南博物院专门为其订制了“体检套餐”——先做CT扫描,然后测试“听力”,再进行采音、测音……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这张公元827年制作的古琴,历经千年洗礼仍禅韵悠悠,余音绕梁。
深度“体检”让千年古琴“被听见”,空天信息技术则让“深闺”文物“被看见”。科技与文化的跨界结合,有效破解了文物数字化设备采集效率低、信息源种类单一、安全性无法保障等难题,文物挖掘与保护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更为广阔。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高光谱则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些‘指纹’的‘有色眼镜’。高光谱遥感技术可应用在文物修复、文物真伪甄别等工作中。”
张立福还分享了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项目。他介绍,在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中,他们利用大幅面文物高光谱成像系统、文物高光谱图像分析软件等技术,实现了长2米、宽2米幅面文物在380纳米—2500纳米光谱范围内的快速获取。
此外,张立福团队自主研发的便携式文物彩色三维扫描软硬件系统,以及文物高精度结构与纹理信息采集技术和设备,不仅构建起文物数字资源快速采集技术体系,也让文物三维模型的获取更为精准。
科技贯穿文物工作各环节
从应用在田野考古调查的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系列关键技术,到应用在殷墟、三星堆等重点考古遗址的金属溯源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如今,科技已贯穿于文物工作的各个环节,成为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
6月8日,《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在沈阳博物馆举行,红山文化与良渚文明“同框”亮相。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在科技考古技术的助力下,这尊红山“男神”复原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真实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李海波介绍,与传统雕塑复原法相比,此次采用的三维技术虚拟复原方法更为精准地重现了男性红山先人生前的容貌。这一成果的取得,涉及了人类学、解剖学、计算机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DNA技术是否能帮助找到中华民族的共祖?红山文化时期是否有了炼金术?随着红山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关猜想和创意也层出不穷。
今年是甲辰龙年,以红山文化典型代表“中华第一龙”C型碧玉龙为核心的“红山美意”文创产品面市。“下一步,我们计划根据复原的红山先民形象,以及红山文化遗存中先民使用的服饰和可分辨出左右脚的靴子残片,做成立体式泥塑文创产品。”李海波表示。
同样广受关注的,还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溯源谜团。科研人员通过对三星堆出土文物进行采样和“微纳”检测,初步确定了金属遗物类别及铅资源的主要特征。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指尖办政务“长三角交政通”服务登陆交通银行APP
“你知道附近哪里有充电桩吗?”“您在我们手机银行APP上就可以查...
“电子竞技指导员”赋能电竞服务业创造就业新角色
5月21日,2023年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总决赛,上千万电竞粉丝关...
这是一个蹦跶着讲和听的故事会丨21读书汇·亲子悦
5月27日下午,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21读书汇·亲子...
重磅!兆驰晶显与诺瓦星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5月29日,全球Mini/MicroLED显示新标杆企...
精检细修确保暑运安全
为确保雷雨天气及繁忙暑运铁路行车安全,电气化局运管公司上海维管处...
科技点亮童年安全相伴成长弘扬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宿迁分公司积极践行央企责任...